• 登录|注册
  • 首页

  • 研究所介绍 研究所介绍研究所动态研究所领导研究所架构

  • 城市资讯 头条推荐地市资讯县市区资讯乡镇街道资讯图片新闻

  • 天和经济研究所大讲堂 大讲堂介绍精彩内容视频回放

  • 课题研究 研究领域指数排名研究成果

  • 会议活动 活动预告活动回顾品牌推广

  • 宣传推介 招商服务招商动态招商项目库企业推介

  • 天和数据库 理论报告库案例库数据库

    注册
      
      忘记密码
  • 天和数据库
  • 数据库案例库理论报告库
  •   位置:首页 > 天和数据库 > 理论报告库
  • 以农文旅融合助力海南城乡融合发展

     信息来源:海南日报 发布时间:2025-08-11

    康兴涛

     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“农文旅”,“农文旅”融合发展成为发展壮大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,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。农文旅不是农业、文化和旅游的简单叠加,而是一种深度的产业融合。农文旅融合发展是以农业农村为基础,以文化为灵魂,以旅游为平台,通过产业融合、功能互补,促进城乡融合发展。

      发展状况

      海南生态环境优良、森林覆盖率高、气候特色鲜明,具有农文旅发展的独特优势。近年来,海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“小康不小康,关键看老乡”“使热带特色农业真正成为优势产业和海南经济的一张王牌”的嘱托,依托农村青山绿水、田园风光、民族文化、乡土文明等资源,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为载体,积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。

      比如,在三亚博后村玫瑰谷,游客不仅可以赏花、摄影,还可以体验玫瑰种植、品尝玫瑰饼、购买玫瑰。玫瑰谷已成为花卉主题旅游景点,同时,玫瑰谷延伸的产业链,将鲜花生产、观赏、销售扩展到了食品领域,实现了农文旅融合发展。海口市结合琼北文化,打造城市与郊区融合发展的农业产业链,探索城乡融合模式;文昌市探索打造休闲产业集群;琼海市着力打造国家农业公园与乡村旅游品牌,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。

      不过,农文旅融合还存在一些不足。比如,文化开发利用不够,海南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、革命文化、海洋文化、民俗文化资源,但不少乡村旅游尚处于简单复制层面,缺少对文化的深入挖掘、利用;缺乏长期规划;农文旅融合度不紧密,不少乡村旅游还处于自然生态观光阶段,人文旅游景观尚未得到深度开发;有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薄弱,在重要节假日与旅游旺季,仍会出现交通拥堵、游客人挤人的情况,到达各乡镇的公共交通仍有提升的空间。

      对策建议

      一是梳理海南乡村旅游文化,在“椰风海韵”景点文化的基础上,加入海南特色的叙事与历史要素,将文化与农业、旅游产业结合起来,让文化在乡村旅游中能被游客可感、可知,从而可用,让游客为海南的文化而着迷,促进农文旅的融合,为乡村旅游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支撑。比如,三亚博后村利用自身地理位置优势在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,关注黎族文化与产业的融合,推动旅游产业获得持续发展,在众多“网红”景点中脱颖而出。可见,文化是乡村旅游品牌的核心,是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要素。

      二是将土地规划、旅游规划与当地的文化要素结合起来通盘考虑,实现制度集成创新。建议将乡村旅游文化建设融入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去,使乡土文明、乡村文化能够成为乡村旅游品牌的灵魂,在乡村旅游文化发展的政策设计中能充分体现农业文明、农村文化。

      三是高度重视农文旅融合,打造有文化内涵的乡村文化品牌。建议将农文旅融合内容纳入干部培训专题中,提高干部对农文旅融合的重视程度,帮助他们找到本地区农文旅融合的有效路径。在各地的旅游宣传中,将乡村旅游和乡村文化作为其中的组成部分,利用媒体力量来传播农文旅融合发展。

      具体而言,需将海南特色文化融入游客的吃、住、行、娱等各方面。比如,在“吃”上,凸显海南琼菜的特征,从新鲜、鲜美的本地食材着手来深入开发琼菜菜谱,通过开展“舌尖上的琼菜”等活动吸引美食爱好者品尝琼菜美食,感受海南特色文化。在“住”上,将本地民宿打造成展示海南文化的平台,在民宿选址、命名以及运营上体现海南文化。在“行”上,利用海南环岛旅游公路,将海南各区域具有民族特色的驿站打造成展示海南风情的窗口,将本地特色农产品打造成具有盈利能力的商品,例如,目前,陵水酸粉运营中存在单价低、盈利模式难搭建的问题,可以借鉴过桥米线的做法,通过增加海南本地特色的配菜来丰富菜系结构,破解面临的难题。在“娱”上,将海南本地的民俗节庆打造成体验乡村文化的载体,打破目前存在的农村“自娱自乐”的局面,利用媒体和互联网资源,可设立海南民俗周,将海南民俗推向世界。

      深化乡村旅游文化载体建设,继续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,深入挖掘海南优秀文化资源,特别要注意保护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用影像和图片等形式来全面准确呈现海南的民俗传统,让游客在感悟海南历史厚重感的同时能产生精神上的共鸣。公共文化设施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,各市县可整合各个公共文化资源,防止同质化。比如,在开发伴手礼上,尽量引导村民用手工创意而不是工业品来传递乡村文化。

      四是建议相关部门根据乡村旅游的客流量来逐步完善基础设施。对于客流量较多的地区和时段,规划部门要留足基础设施扩容的空间来支撑乡村旅游的发展。

      (作者系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,海南省委党校副教授)

    下一条:经济全球化与发展新质生产力
    相关文章
    天和理论报告库: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2024-12-31
    天和理论报告库:高质量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2024-12-20
    天和理论报告库:县域冠军产业是怎样炼成的?2024-08-27
    太原市迎泽区委书记李慧:千年府城 向“新”而行2024-06-24
    天和理论报告库:何艳玲 |人民理论研究论纲2024-08-30
    天和理论报告库:县域经济的新增长点在哪?2024-09-24
    天和理论报告库|代志新等:税收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——内在逻辑、现实问题与实现路径2024-11-27
    天和理论报告库:甘肃构建理论大宣讲工作格局现状的调查及对策建议2024-09-30
    天和理论报告库:产业链链主支撑产业链安全的理论逻辑与模式选择2024-09-26
    黄承伟:深化改革促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2025-04-07
    天和理论报告库:广东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与对策2024-06-24
    天和理论报告库:知名专家齐聚温江共探川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2024-08-23
    天和理论报告库: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2024-12-06
    天和理论报告库: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综合一体化能源企业2024-12-02
    天和理论报告库: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2024-11-14
  • 欢迎投稿:来稿请发送到至cntianhe@sina.com
    CopyRight©2024 cntianhe.org.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天和经济研究所 版权所有
    E-mail:cntianhe@sina.com 京ICP备2024042563号-1